公元1174年,南宋宋孝宗淳熙元年的中秋之夜,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写了一首《太常引·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》,词曰:
轮秋影转金波,飞镜又重磨。把酒问姮娥:被白发、欺人奈何?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,直下看山河。斫去桂婆娑,人道是、清光更多。
辛弃疾是南宋著名抗金人士,这首词他是写给好友的,借用中秋月圆之夜,来抒怀山河破碎,收复故土的心愿。虽然没有体现“思乡”,却把充满了家国情怀。可以间接地说明南宋文人对中秋节怀念故土的情怀。
实际上,靖康之耻后,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,偏安一隅,为了避免战火,大部分富商、士大夫都迁居南方。但中国自古就安土重迁,远离故土后,人们对北方的土地和离散的亲人愈加思念。文人们可以以诗词抒怀,底层百姓们则只能通过中秋之时,遥望明月当空,寄托思乡之情,因此“思乡”的节日主题,在民间发展很快。
除了政治环境外,理学的发展,也对“思乡”主题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。
到了南宋中后期,理学发展迅速,儒家所倡导的“忠孝悌节义”更被社会所倡导,每逢中秋节,人们陪伴家人、孝敬父母、成了节日必备的情怀,因此,中秋节从一个节日,逐渐加上了一些伦理的意义。久而久之,当人们孤身在外,或者远离故乡时,这种“思乡”之情就不仅仅是一种节日传统,而是伴随着骨子里的伦理驱使。
综上所述,中秋节从唐朝的“赏月”,到北宋时期的“团圆”,到了南宋时期,“赏月”和“团圆”的节日主题犹在,由于政治环境和理学的发展,中秋节又形成了“思乡”的另一主题,多种节日主题相交汇,形成了更加丰富的中秋节日主题和习俗。
|